Loading...
四月的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,《兰州太平鼓》的震天鼓点拉开了 “非遗有约 风起大汉” 系列活动的序幕。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杨玉娇深入活动现场,见证了这场将《庆阳唢呐》《敦煌乐舞》等 15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现代商业空间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。
在总面积 1.2 万平方米的汉代市井街区中,杨玉娇看到腰鼓与彩带交织出丝路记忆,古琴与花儿诉说着民族融合。“通过‘非遗 + 科技’的展演模式,我们实现了日均客流转化率提升 30%。” 省文旅厅负责人介绍,截至 2025 年,甘肃已构建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,9094 项非遗项目和 1.3 万名传承人正通过进景区、进社区等活动,从 “深闺” 走向大众。
在天水麦积山景区,杨玉娇观察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:游客不仅能欣赏《凉州攻鼓子》的雄浑,还能亲手体验秦安小曲的弹唱。“这种‘沉浸式体验’让非遗不再是静态展品,而是可触摸、可参与的文化消费。” 当地文旅局负责人表示,2025 年非遗进景区活动已吸引超 50 万人次参与。
在庆城县非遗工坊,杨玉娇见到了 66 岁的香包大师左焕茸。这位 “乡村工匠” 名师正带领绣娘们赶制北京客户的端午节订单,绣品中既有传统的虎头鞋,也有登上巴黎时装周的 AR 交互香包。“我们采用‘公司 + 基地 + 农户’模式,带动 30 多个乡镇发展香包产业。” 左焕茸展示的百家布老虎,将乡土气息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,年收入突破百万元。
而在兰州金城关,年轻传承人阮熙越正颠覆传统刻葫芦印象。她设计的葫芦手链、香薰蜡烛等文创产品,将微雕技艺与麻绳、原色葫芦结合,成为市集爆款。“年轻人喜欢留白的意境和实用功能。” 阮熙越的工坊年培训学员超千人,通过非遗体验课让更多人触摸到葫芦上的千年文脉。
hjc老黄金城官网在夏河县唐卡小镇,扎西当知布的工作室里,年轻画师们正在绘制佛眼唐卡。这位甘南州级传承人不仅培养了 20 余名徒弟,还计划开设 “唐卡体验馆”,通过新媒体直播展示矿物颜料研磨、金线勾勒等繁复工艺。“数字化保护让唐卡走出雪域,线上课程已吸引 3 万余名学员。” 扎西当知布指着正在建设的 AR 展示区说。
在河西走廊,杨玉娇了解到系统性保护工程正在推进:酒泉、张掖正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,肃南裕固族服饰、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等民族非遗被纳入重点保护名录。省文旅厅最新出台的《河西走廊非遗保护方案》明确,将投入 2.7 亿元实施 156 个文物保护项目,重点支持河西宝卷、蒙古族长调等濒危项目的活态传承。
在庆城县电商直播间,杨玉娇见证了政策红利的释放。贺庆春的团队通过抖音直播,将香包故事讲给全球观众,带动 520 名农村妇女稳定增收。“政府提供的电商培训和物流补贴,让我们的产品覆盖 32 个国家。” 贺庆春展示的 “长命百岁” 婚庆系列,已成为跨境电商平台的爆款。
省级层面,《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》提出,到 2030 年将建成长城、长征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基地,推动《丝路花雨》等文艺精品走出国门。“我们正在构建‘敦煌经验’保护模式,通过援外项目将甘肃非遗保护技术输出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。” 省文物局负责人介绍,敦煌研究院已承接多项国际文物保护工程。
采访尾声,杨玉娇来到省非遗保护中心的数字化实验室。工作人员正在对流失海外的敦煌遗书进行 3D 复原,“通过与国际机构合作,我们计划 2028 年前完成全部数字化复原。” 负责人展示的数字藏经洞平台,已实现全球学者在线研究。
在兰州刻葫芦传习所,阮熙越的母亲阮琳正在创作高端藏品。“传统技艺是根,必须坚守。” 她指着直径 4 厘米的微雕葫芦,上面密密麻麻刻着 200 首唐诗。而隔壁展厅,阮熙越的创新作品正在参加米兰设计周。这种 “传统守根 + 创新出圈” 的模式,正是甘肃非遗传承的生动写照。
“从窑洞炕头到国际舞台,从手工绣制到数字重生,陇原非遗正在书写新的传奇。” 杨玉娇在采访手记中写道,当银发绣娘的银针与青年创客的鼠标共同编织文化经纬,当古老鼓点与现代科技共鸣丝路强音,甘肃正以 “守” 的定力和 “创” 的智慧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